[鹰潭]“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候选人系列报道:倾心科研 造福
作为驻市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多年来在土壤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实验站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兴祥长期从事土壤学、生态学研究,在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技术、红壤丘陵区生态农业模式以及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其执笔集成了《中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从事与鹰潭民生工程密切相关的研究项目,将实用的农业科技手把手地传授给周边群众,受到高度评价。
近年来,王兴祥曾先后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鹰潭市首届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今年,他又被我市推选为“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候选人。
扎根红壤二十载,硕果累累
王兴祥是1993年来到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学习和工作的,到现在已有20年了。
8月13日一上午,记者见到了这位科学家。刚从南京回到鹰潭的王兴祥拎着旅行箱,虽然一身风尘仆仆,但难掩温文尔雅的学者气质。据他介绍,这次刚从南京开会回来,本来是星期天到鹰潭的,由于台风的原因,星期一才到。王兴祥家在南京,妻子和孩子身体不太好。除了在实验站从事学术研究外,王兴祥要经常参加学术会议。王兴祥告诉记者:“只要周末有时间,基本上是回南京,尽可能地在家多陪陪老婆、孩子,做做家务。无奈时间还是太少了,这次到南京在家的时间也很少,对家庭照顾实在太少。”
据王兴祥介绍,红壤研究和其他科研项目不同,无论是取样还是初步试验、中田试验、大田试验,都要在户外完成。用王兴祥自己的话说,做试验的时候比较辛苦,“和普通种地的没什么区别,风吹、日晒、雨淋一样都少不了”。据了解,曾有一名大学毕业生要来实验站读研究生,到实验站看了一圈后,马上打了退堂鼓,原因是“这哪是搞研究啊,条件太艰苦了”。
虽然心怀对家人的愧疚,虽然野外工作条件艰苦,但在鹰潭的20年间,王兴祥始终扎根这片红土地,以对红壤研究的孜孜所求,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科研成果捷报频传。近10多年来,王兴祥共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20多篇;申请专利13项,其中授权7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成果应用推动了我省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其团队近期开展的“江铜贵冶周边区域九牛岗土壤修复示范项目”,创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不毛之地种上树,“我们服了”
目前正在进行的 “江铜贵冶周边区域九牛岗土壤修复示范项目”是王兴祥等实验站精英人才主导的,现在已经完成苏门、九牛等1100多亩土壤的初步修复示范工程。
然而,就在项目实施之初,当地群众却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这块不毛之地,多少年都不长东西了,还能种树?
王兴祥可不这么看。早在2004年,王兴祥就非常关注这块土地的治理,他曾从滨江乡拉来几十车土,系统地对土壤修复进行了深入研究。到2007年,王兴祥已开始对土壤修复进行了盆栽实验。据他介绍,当时王兴祥带着两个博士生进行实验,数百盆盆栽,种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十几种改良试剂被应用其中,除了日常养护外,还要对实验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整理,工作量非常大。数年间,王兴祥甘于艰苦、耐住寂寞、专心研究,终于取得了该类土壤修复的第一手资料,为项目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项目开始实施后,项目组根据区域土壤污染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化学改良剂——植物——农艺管理”的综合修复技术,实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与景观美化、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治理新模式,使得贵冶周边九牛岗区域重金属污染土壤由过去的不毛之地,建设成如今鹰潭市苗木花卉基地,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已经成为贵冶周边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果亮点之一,得到了江西省各级领导、专家和周边群众的高度评价。为“把贵冶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打造成民生工程的典范、产业转型的典范、国企治污的典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同时,王兴祥还提出了生态河岸构建的新思路,研制生产生态护坡砖,并在贵溪滨江镇九牛岗核心示范区进行应用。配合污染土壤修复示范,通过生态护坡、河岸休闲便道建设、植物篱建设、河底清淤净化、人工浮床制作,达到建成贵冶周边区域生态河岸风光、净化小溪水质、美化九牛环境、提升文化品位的示范样板。
据了解,通过土壤修复,该地区农民通过租赁土地,人均每亩收入数百元。如今,看到郁郁葱葱的各类树木长势良好,当地群众无不夸赞:“能在不毛之地种上树,我们服了。”
手把手传授技能,造福百姓
一回到实验站,王兴祥就拨打了张义良的电话:“老张,今年花生收完了吧?产量怎么样?”电话那头张义良高兴地说:“王博士啊,今年丰收了,每亩地多收了50多公斤花生,真得多谢你啊,改天到我家来喝酒。”
王兴祥告诉记者,老张在实验站围墙外有3亩花生地,今年用了他研制的一种花生专用肥,这些天都在外地,回来就赶紧打个电话问一下情况。他还告诉记者,老张的增产还算少的,一分场的张冬堂种了8亩花生,用了另外一种肥,每亩增产10%还多。
据了解,从事红壤研究20年来,王兴祥始终倾心科学研究,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他还把成熟的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周边群众,进一步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王兴祥也因此成为周边群众的良师益友。
刘家站农垦场三分场职工孙义财告诉记者,以前还觉得不服气,我种了那么多年花生,还不如一个白面书生?但前几年,我家的花生地出现减产、花生秧“发瘟”等情况,王博士一来,教我间种、改良土壤,这几年都是丰收,不服不行。
去年以来,针对红壤区域规模养猪业迅速发展、粪污资源循环利用率不高、农田土壤亟需有机肥源提升地力、山塘水库水环境质量恶化的现实,王兴祥积极向国家建议并承担了国家农业行业专项 “红壤丘陵区规模养猪种养结合关键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课题,以期经过4—5年的研究,明确江西省主要农田土壤与山塘水库对养猪粪污的安全消纳与合理施用技术,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模养殖种养结合关键技术与优化布局方案,为规模养殖业的合理布局与健康发展、农田土壤地力快速提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农业增产增效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王兴祥告诉记者,余江县是生猪养殖大县,但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余江县的情况正符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去年,他带着2个研究小组,耗时1个星期时间,走访调查了200余户生猪养殖户,并与万谷养殖场开展合作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希望经过几年的研究,能改善生猪养殖技术,实现余江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