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鹰潭久久倾力打造最好的鹰潭房产网、鹰潭人才网、鹰潭招聘网!

[龙虎山]"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候选人系列报道:姜老辣更著

发布时间:2012-08-13 12:57:35   作者:鹰潭久久信息  来源:鹰潭日报  浏览:   【】【】【

  编者按:

     日前,我市推荐姜朝皋、王兴祥、李强祖、杨桢、黄玲香、樊经伟、汪仕文、郑国辉等八位同志作为“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候选人。作为我市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进一步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和内在精神,本报自今日起,特推出“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候选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2011年春节前,记者第一次见到姜朝皋老师。他的创作成就令人肃然起敬,他的创作精神更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几天,在他那除了书还是书的书房里,记者又一次有幸聆听这位剧坛“大腕”讲述他的创作经历、创作感悟。

     姜朝皋是我国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全省和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鹰潭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鹰潭市功勋市民、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1年被选拔批准为江西省首批正高二级岗位专业技术人才。

  执着戏剧硕果丰

     姜朝皋由于“出身”不好,没能上中学,小学毕业后,他拼命读各种传奇故事。过了3年,波阳赣剧团招考演员,姜朝皋入选了,从此走上了献身戏剧的道路。有一次文艺调演时,姜朝皋突发奇想:“写个剧本试试。”同行都向他投来奇怪的眼光。但十几天后,剧本就脱稿了,大家一看,拍案叫好,立即排演,并赶在调演期间上演,引起不小轰动。从此他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

     姜朝皋的剧作虽以历史剧为多,但这些剧作却时代感强,人物形象新,显示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力。尤为难得的是,在许多剧作家纷纷改行投身于影视剧创作的今天,姜朝皋始终致力于传统戏曲和地方戏曲的创作,几十年如一日,这种执著于戏曲事业、为艺术积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好心的朋友劝他,说戏曲不景气,不如去搞通俗文学。姜朝皋说:“我得的是‘戏癌’,这辈子没治了。”

     正是由于这种长期以来的执着和坚持,姜朝皋创作颇丰,硕果累累。代表作《贵人遗香》、《胡风汉月》、《梦断婺江》、《红星谣》、《七彩畲乡》等被全国各地京、评、越、粤、赣、婺、晋、川、秦腔、采茶等艺术院团上演,数次被中宣部、文化部选调晋京,参加庆贺建党、建国大型献礼演出,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作品先后四次荣获我国舞台艺术最高政府奖——文华奖,两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并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评剧节剧作一等奖,中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作金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编剧奖,中国戏曲学会“金盾奖”等国家级重大奖项。

     2007年,作为当代剧作家系列研讨的第一人,由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主持在北京召开“当代剧作家系列研讨·姜朝皋作品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陕西、浙江和江西的专家学者对其多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研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中央十家新闻媒体到会采访报道,《光明日报》以“执著的剧人姜朝皋”为题,发表了人物专访,中央电视台摄制人物专题片《剧作家姜朝皋》向全国播放。2008年,中国戏曲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举办“首届中国戏曲论坛”,在全国邀请了18位顶级剧作家出席,姜朝皋作为我省唯一应邀的剧作家出席并发表演讲,被誉为我国当代戏曲作家18棵青松之一。2009年,他又应文化部财政部的选聘,晋京担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艺程评审委员。

     酒陈而弥香,姜老而弥辣。岁月一轮一轮碾过,姜朝皋的戏剧创作不仅没有因为精力渐退而走下坡路,相反却壮心不已,屡有经典之作问世。

     2011年,文化部举办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从全国申报的73台剧目中遴选出27台参赛,他创作的两部大戏《血沃芳草》和《唐廷枢》双双入选,另外,除正式参赛剧目外,文化部还特邀了6台包括港、台在内非京剧剧目到会展演,他创作的婺剧《青春版穆桂英》又应邀出席,创下了一位作者三台剧目同时在国家高端赛事中亮相的佳绩。同时《青春版穆桂英》还于去年12月被选送参加第五届巴黎中国戏剧节,一举荣登榜首,摘取戏剧节最高奖——评委会特别奖。

     目前,姜朝皋新作《马寅初》、《铁血红颜》正在投排之中,《嫦娥梦》也已经完成了剧本创作,预计9月份投排。另外,他现在正着手考虑为龙虎山打造一部反映地域特色的旅游题材作品。

  苦乐其中我自知

     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精神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果的。写一部剧本往往需要潜心数月,写成之后又动辄数易其稿。姜朝皋告诉记者,《梦断婺江》创作于2001年,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作品十易其稿,不断参加各类展演,真可以算是“十年磨一戏”。

     姜朝皋是一个具有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剧作家,他对自己的创作要求非常严苛。他说,“一个作品不是去敷衍一个故事,一定要赋予它内涵和意义,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这种严苛的要求使得他在进行戏剧创作时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其中甘苦外人不得而知,也只有姜朝皋自己才最清楚。

     姜朝皋说,作为一个作家,尤其是剧作家,他的感受是苦在其中,乐在其中。说到苦,作品的构思、选材、命题、人物设置、戏剧冲突等等,都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有时候,一个“坎儿”过不去,往往彻夜难眠。半夜想到了,立即披衣起床,奋笔疾书。“你看我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似乎无所事事,其实是在构思、酝酿,这种‘十月怀胎’的感觉是很难受的。”

     当然,更为痛苦的还不是这些。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剧作家完成一度创作之后,还要与导演、音乐、舞美等相关人员进行磨合。磨合过程中,作品没有被完全理解而导致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存在偏差,这才是最痛苦的。姜朝皋告诉记者,自己也曾经有过因为与二度创作团队磨合不到位而最终选择退出剧组的经历。

     尽管戏剧创作过程中有煎熬、有痛苦,但痴迷其中的姜朝皋依然坚持着,因为创作带给他的快乐也同样令他激动不已。那种经过长时间苦思冥想之后的灵感迸发,那种笔端下一泻千里的酣畅淋漓,往往令他兴奋不已。当然,最为高兴的还是,当作品搬上舞台,看着台下的观众随着剧情的推进而鼓掌、欢呼、激动、流泪。“那个时候作为作者的这种感觉是别人难以体会到的。”
深情创作报桑梓

     作为我国当代戏曲作家18棵青松之一,姜朝皋自然也意识到戏剧创作后继乏人的现状令人堪忧。在积极进行戏剧创作的同时,他也乐于培养创作人才。前段时间,一位年轻人拿给姜朝皋一个剧本请他指导。他欣然答应,并认真阅读,提出意见。为了培养人才,姜朝皋希望能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作为鹰潭市民,一直以来,姜朝皋都希望以自己的戏剧创作为鹰潭做些事情。其实,早在2001年,他为鹰潭创作的乡土剧《唢呐声声》就获得了文华奖和群星奖,在鹰潭戏剧史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从2008年开始,他为鹰潭创作的现代畲歌戏《七彩畲乡》,把戏曲、山歌、舞蹈融为一体,为中国剧坛创新了一个剧种,接连在全省和全国大赛中获金夺冠,今年6月又入选参加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广电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享誉京华。剧组代表和江西代表团正副团长——江西省政府领导、鹰潭市委领导一道,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中央电视台于5月31日晚黄金档播出《七彩畲乡》全剧,大大提高了江西、鹰潭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知名度、美誉度。该剧最终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最高奖——剧目金奖并囊括最佳编剧、最佳导演等所设全部单项最高奖,从而实现了建国以来,我省少数民族文化在全国获大奖零的突破,创造了我省民族文化的最大辉煌!

     谈到《七彩畲乡》,姜朝皋说,这部作品反映的是我们鹰潭,表现的是我们鹰潭本土的人和事。“作为鹰潭本土作者,这是我报效桑梓的机会,我觉得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