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景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特约通讯员 程永胜) 春天的龙虎山,青山更绿、碧水更清,一片生机勃勃。4月16日晚上,西源陆家村礼堂里灯火通明,村里100多男女老少围在一起,正在听北京来的专家孙君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龙虎山景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注重吸取外地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特邀中国农村建设“五山模式”创始人、现任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受聘于联合国教科文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项目部主任孙君先生来景区共同规划建设景区新农村。据了解,孙君原为画家,长期关注和从事农村环境问题,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实践者,中国倡导并组织实施农村实行垃圾分类第一人。
在新农村建设中,龙虎山景区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为目标,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狠抓山林田水路的综合开发,以核心景区、村庄、机关、学校、道路为重点,精心规划设计,全民动员,大兴植树造林,种花种草,高标准、大面积的绿化、美化、香化景区的生态环境。在实施退耕还林、长防林、生态公益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高标准设计,高标准造林,按照森林景观标准,搞好树种搭配,多植千年树种和名贵的观赏树木。通过采取造、封、补、改、护等综合措施,大幅度提高景区森林覆盖率,塑造景区浓荫遍夏、红叶迎秋的意境和宜人的居住环境。此外,他们还全面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重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加大了农业污染的防治力度,减少土壤中农药、化肥残留量,推进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污染。
为拓宽农业增收渠道,龙虎山景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景区的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他们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特别是粮食加工业和板栗贮藏保鲜,延长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强化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促进农产流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产品。树立景区农民“出路在游”的新理念,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认真谋划旅游农业的发展。鼓励引导帮助处于核心景区和交通主干道的钱家、陆家、张家、蔡坊、泉源村等已实施民居改造具备条件的农户从事旅游餐饮、住宿服务行业;扶持帮助农民发展特种种养业,开发加工名、特、优旅游农产品,着力抓好以农民为经营主体的一批旅游观赏农业示范区和具有旅游接待度假功能的自然村的建设,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出来吃“旅游饭”。
为给农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龙虎山景区还全面开展了建设新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目前已经率先在全市完成了所有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按规划搞好建设,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以旧换新,改造民居;新建的民居,要求设计美观古朴典雅,格调鲜明。此外,继续抓好核心景区道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民居改造,确保3年内完成全部改造任务。力争在2008年底前使景区80%以上的农民住房达到小康标准,建立和完善村镇社区服务体系,调整教育布局,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以及供电、电视、电信等配套设施。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培育新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景区按照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要求,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劳力市场的需要,农民自身的需要,以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积极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将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建立台帐,力争5年内培训农民1万人,使70%的适龄农民都能掌握1-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同时开展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