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久久倾力打造最好的鹰潭房产网、鹰潭人才网、鹰潭招聘网!

鹰潭龙虎山

发布时间:2010-09-19 22:47:59   该信息长期有效   浏览: 次
信息编号 474 置顶 | 修改 | 删除 | 举报
  • 区域:全市
  • 简介:龙虎山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贵溪县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龙虎山与龟峰被一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 来自匿名用户
  • 发布者IP:111.72.192.*江西省电信
信息详情

基本概况

   龙虎山[1]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龙虎山景区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道教发祥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AAAAA级国家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景区面积220平方公里,龙虎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龙虎山是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中心推荐的中国丹霞[龙虎山(包括龟峰)等六处风景名胜区组合申报]项目,是2010年中国唯一申遗项目。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把“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虎山已经成成我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
  2009年,龙虎山入围“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景区”金奖。
  龙虎山为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响。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乃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此地群峰绵延数十里,为象山(应天山)一支脉西行所致。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上清溪自东远途飘入,依山缓行,绕山转峰,似小憩,似恋景,过滩呈白,遇潭现绿,或轻声雅语,或静心沉思。九十九峰二十四岩,尽取水之至柔,绕山转峰之溪水,遍纳九十九龙之阳刚,山丹水绿,灵性十足。不久,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自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 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此外,龙虎山景区应天山象山书院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顿悟心学” 派的发源地;金龙峰马祖岩是禅宗史上贡献最大的禅师之一马祖道早期参禅悟道的场所;仙水岩的崖墓群是中国葬俗史上的奇观;“仙女现花”为道教第一绝景、世界第一绝景,等等。《龙虎山志·艺文》载:“龙虎山历魏、晋、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胜,宫宇之丽,人物之繁,仙迹之异,道行之神,爵望之显。代之慕拟歆艳者,或美之于诗文,垂之金石,传递一千余载。”龙虎山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丰厚的道教文化遗产,和它在中国道教史上显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对中国道教发展所作的贡献,被人公认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重在加强对道教文化内涵方面的发掘建设,推出了以了解道教概况,领略道教祖庭的威严的“瞰道教全貌” 的“身”游线路;推出了以领会道教崇尚“无为、自然”核心思想的 “览道教仙境”的“心”游线路;还推出了以探考张道陵创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游线路,完善各项设施,采取多种措施,使“百神受职之所”、“洞天福地”的龙虎山抖落尘埃,紫气升腾,纳迎四方宾客,替天行道,禳灾降魔,造福于民,被旅游界誉为“道教朝圣游和第一游”。
  中国大多数的丹霞地貌由于地形高差相对较大,故以雄奇险峻为特色。而龙虎山属于发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山块离散,呈峰林状,地形高差相对较小,最大只有240米左右,因此总体显得秀美多姿。龙虎山丹霞地貌类型也较为多样,集中分布在龙虎山和仙水岩景区约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景区内又有泸溪河流过,将两岸的丹崖地貌景观串联一体,也有碧水丹崖的特点。

山名由来

  龙虎山山之得名有二说,《广信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龙虎山志》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方圆 200 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叠嶂,树木葱笼,碧水常流,如缎如带,并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称;道教宫观庙宇星罗棋布于山巅峰下河旁岩上,据山志所载原有大小道教建筑五十余处,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宫、正一观、天师府、静应观凝真观元禧观、逍遥观、天谷观、灵宝观、云锦观、祈真观、金仙观、真应观等等,因屡遭天灾兵火,大部分建筑先后被毁废,今仅存天师府一座,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其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历代天师及《龙虎山志》称之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灵都会”、“仙人城”之誉;为张天师后系世居之地,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龙虎山在江西贵溪县西南部。其名之由来有二说:一谓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一云:“龙虎山在贵溪县南八十里,两峰对峙,状若龙虎。”二谓据张陵故事得名。 ①清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二云:“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
  ②后说自然是道教中人的识见。道教称其为第三十二福地,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七十二福地》云:“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
  ③龙虎山是天师道发展至龙虎宗时张陵后嗣世居之地,是龙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该山以张陵后嗣入居最早,据天师道士称,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永嘉(307~312)间已赴龙虎山,即龙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师道演变为龙虎宗在三国或西晋。此说疑点很多,缺乏佐证,很难当作信史。从古碑刻文字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0)所建的张天师庙,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一代张秉一,此见五代南唐陈乔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铭》:“道之将行,必先于崇奉,乃诏执事建天师新庙于信州龙虎山。……二十一代张秉一,体备清和,气凝元寂,钩深致远,……再光先构,不亦宜乎!”
  ④从道教资料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唐会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观,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第二十代张谌,此见娄近垣所撰之《龙虎山志》卷二。该卷《上清宫》条称上清宫原为“第四代天师自汉中归龙虎山(所)建传箓坛,唐会昌中,赐额真仙观。”⑤卷六《张谌传》曰:“二十代谌,字子坚,唐会昌中,武宗召见,赐传箓坛额曰真仙观。”⑥张盛建传箓坛不尽可信,张谌时武宗赐额传箓坛,似近史实。

历史回顾

  从唐会昌至五代末,在龙虎山嗣教的张道陵子孙为二十代张谌。此期所建宫观为真仙观、张天师庙,和另一座三清观。
  两宋时期,张道陵后嗣渐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随之兴盛,期间龙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师外,又出现了大批有名道士。其中,元代是龙虎山道教的鼎盛时期。
  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然自汉至今,桑海靡常,多数宫观早已废圮,保存者唯有天师府。

地理位置

  龙虎山确有龙山虎山。形似龙与虎。但本志所记述的不仅仅指龙山虎山,也不是历史上贵溪县所属的龙虎山范围。自20世纪80年代设立景区管理机构、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业以来,龙虎山的境域范围几经变更,至本志编纂时,鹰潭市划定以仙水岩为中心的约200平方心里的范围归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所辖,本志所记述的范围即为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规划范围。
  龙虎山的地理位置,依照区域演变发展的历程,只有分为4个不同层次的地理单元,才能分别界定其范围。
  一是张道陵炼丹处的龙虎山。为道教肇基之山,是百里龙虎山区的心脏。
  二是历史上的龙虎山道区。以清乾隆五年(1740’)娄近垣编撰的《龙虎山志》所记述的范围为代表。
  三是现时龙虎山风景旅游区。:以今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的辖区为范围。
  四是规划建设中的龙虎山风景旅游区。其范围以仙水岩风景区为中心,约200平方公里左右。
  张道陵炼丹处的龙虎山位置
  古籍中关于龙虎山的位置及其在道教创立史上的重要地位,有如下记载:清乾隆版《龙虎山志·卷二山水》:“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按:应为仙源乡)。于天官斗牛之分野,星纪之次也。其地三代为扬州之域;春秋战国,迭为吴楚地;秦并天下,属番县;汉属豫章郡之余干;隋唐间属雄石镇。唐上元元年(760)置信州,永泰初(765)割余干、弋阳地置贵溪县,山在其境内。东距广信府二百里,西距饶州府三百里。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道书第二十九福地电。”
  清乾隆乙巳年(1785’)版《留侯天师世家宗谱》(此处录自清光绪十六年[1890]第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最所修宗谱):“上清龙虎山图序”:“ 第三代系师(鲁)嘱第四代天师(盛)日:‘龙虎山,祖师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可以印剑经篆往住其地,修炼累功,广宣吾化,永传于世。’四代天师自汉中还鄱阳人龙虎山,得其故栖,为世居之图。,”同谱“天师世家”:“四代盛…·携印剑经莱,自汉中还鄱阳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莱,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
  元赵道一所辑《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九:“盛,字元宗,历奉车都尉、散骑侍郎,封都亭侯。尝喟然叹日:‘吾先世教法,常以长子传授;而诸兄皆不娶,可使至此无传乎?’西晋永嘉中,然夜望大江之东,有瑞气彻天,谓其妻日:‘是可成吾丹矣!’乃弃官南游,至鄱阳郡,望之日‘近矣’,即山行五日,至一处,山岭秀丽,登而喜日:‘吾得之矣!’山顶有真人丹穴、井灶存焉,乃昔日炼丹修养之地。:遂就其井穴左右结庐。:居一年,(妻)卢氏来寻之,遂与同居此山,得一子。(原注:一云卢氏携一子自蜀来处山之下。)居九年,丹成,一日,尸解而去,人呼其龙虎,子孙多居山之北。”
  据此再参以其他有关记载可知,先是张道陵于东汉时遍历天下山川,自淮人鄱阳,溯流而上,最后选中此山炼丹修道,丹成而名此山为龙虎山;后又在西仙源壁鲁洞(龙虎山东北7 5公里)得制命五岳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为其晚年二次人蜀创立道教奠定了基础。后百余年,张道陵曾孙张盛遵祖训从汉中回归龙虎山,觅得曾祖丹灶故址,与妻、子定居于此;并建传篆坛,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尊张道陵为天师,广收徒众,创立了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道教龙虎宗正一道。此后,正一派天师世代在此居住传教,龙虎山遂为道教第一名山、正一派祖庭。
  历史上的龙虎山道区位置
  自张盛回归龙虎山创建坛宇招徒传教以后,其子孙世袭效法,修真味道,传经授篆,治病御灾,历500余年。:至唐初,开始受到朝廷重视,加张道陵汉天师封号。宋元明清,历代天师频频奉召人觐,以“虚心正身,祟俭爱民,以保天下”之说和养生祛病之术,越来越受到皇帝的尊祟与扶植,不断颁给封诰赏赐,先后命“掌管江南诸路道教事”、“掌天下道教事”,秩视一、二品,“其特恩例侯伯爵”,“其权力似重于卿相”。上清宫、天师府相继赐帑营建,规制宏大壮丽。四方道徒云集龙虎山,成为道家之总会,不少道士各择仙乡胜境自建院观,以为修炼之所,道教建筑遍布龙虎山区,曾有十大道宫,八十一道观,三十六道院。“观宇整饬,飞甍丽栋,映掩山水;崇台邃阁,缭绕山林。”上清溪两岸的奇峰、崖墓,也都被蒙上道教神秘面纱,染上仙气,被称为“仙岩”、“仙棺”、“仙人城”、“神仙窟”,引得天下文人学士、达官贵人纷至沓来,既谒龙虎福地,亦兼探奇揽胜。元吴澄(1249-1337)《仙岩玄禧观记》载:“川流中贯,风帆上下,探僻探怪者时时而至。昔陆文安公(陆九渊)偕文学士七十八人游览,留其名氏。”78人“组团”泛舟游仙岩,可见宋时这里已是游览胜地。
  总之,宋元明清时期,名扬天下的龙虎山,巳不是仅指龙山虎山,而是形成了一个由张天师直接掌领的“道区”(也是著名的游览区),包括以龙虎山为中心的上清溪沿岸的众多山水胜境和道教官观府院。号称“百里龙虎山”。明初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1340~1410)《题龙虎山图》日:“道区今昔著江东,虎踞龙翔万壑雄”。即指龙虎山道区。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境域位置
  1988年8月6日,国务院批准,龙虎山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3年5月24日,鹰潭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剖匝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决定》,将原属贵溪县的上清镇、龙虎山镇和国营上清林场划出,设置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隶属鹰潭市,为正县级党政领导与管理机构。1999年12月,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改称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2000年4月,原属余江县洪湖乡的豪岭行政村划人龙虎山镇。2005年的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版图,就是两镇(上清、龙虎山)一场(上清林场),上清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12月18日国家林业局同意建立)和龙虎山果家地质公园(2001年3月16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公布并授匾),分布于其中。
  据此,本区的自然地理位置可概括为:地处武夷山脉西北支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的赣东丘陵西翼、发源于武夷山麓的信江支流上清河流域。

建制区划

  龙虎山自古以道教名山、山水胜景扬声于外,在自然地理上是一个地片,不是划定境域的行政区,迄今仅设立一个风景旅游区的管理机构,并非法定的一级行政区划。但其地从来就有行政区划的归属,本节记述这种归属的演变发展,以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辖区为基本范围,记其政治地理沿革。
  夏商西周
  地属扬州之域。
  春秋战国
  为百越之地(干越),迭属楚一吴一越一楚。:居住着从事渔猎、农耕,善于金属冶炼、水上航行,有断发纹身、崖墓葬习俗的古越族人。
  
  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秦将王翦灭楚,朝廷以干越之地置九江郡,其下有番县,龙虎山地属之。
  始皇二十八年,分番县地置余汗县,下有葛兴、葛阳、晋兴等乡,龙虎山地属晋兴乡。
  秦末,义军蜂起,天下大乱,龙虎山地归属番县令吴芮所辖,本地越族人曾随吴芮佐诸侯伐秦。
  西汉
  汉王刘邦元年(前206),项羽立黥布为九江国王;四年,改九江为淮南国;汉高帝六年(前201),析淮南国置豫章郡:余汗先后皆为其属县,龙虎山地仍属余汗南境之晋兴乡。
  东汉
  献帝兴平元年(194),江东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余汗改隶庐陵。建安十五年(215),孙权升鄱阳县为郡,余汗改隶鄱阳。龙虎山皆属余汗。
  
  惠帝元康元年(291),析余汗晋兴乡置晋兴县,龙虎山属之。
  南北朝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改鄱阳郡为吴州,晋兴县随属之。
  
  文帝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饶州;改余汗县为余干县,废晋兴县仍人余干县。
  炀帝大业三年(607),复改饶州为鄱阳郡。龙虎山仍属余干县之晋兴乡。
  
  高祖武德四年(621),又改鄱阳郡为饶州,龙虎山的县乡归属仍旧。
  武德八年(625),于余干县晋兴乡置雄石镇,镇在今上清镇城门、沙湾之间。驻兵防守江闽要冲。镇主将称军民镇遏使,龙虎山地区实属其辖区,直至宋开宝八年撤镇隶县。
  肃宗乾元元年(758),割饶、衢、建、抚四州地设信州。龙虎山仍属饶州余干县晋兴乡。
  代宗永泰元年(765),据洪州观察使李勉奏,割弋阳之西乡及余干之东南乡设贵溪县,隶属于信州。从此,龙虎山地属贵溪县。
  五代十国
  信州贵溪县龙虎山地先属吴国(杨氏,919—937),后属南唐国(李氏,919—975)。皆归镇南军节度使辖。
  
  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将曹彬灭南唐、平江南,得19州,贵溪县龙虎山归宋,属江东路信州。撤雄石镇归贵溪县。龙虎山地属贵溪县仙源乡,直至清末。
  
  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信州为信州路,隶江浙行中书省江东建康道。
  
  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信州路为广信府;洪武四年,广信府从江浙行省改隶江西行省。贵溪县龙虎山属广信府。
  
  顺治四年(1647),清兵占广信府,贵溪县龙虎山归清。
  雍正(1723一1735)初年,贵溪知县黄鹤呜条陈贵溪要地有三,上清为其明洪武三年(1370)、长驻茶山(今冷水镇地)的管界寨巡检司,改驻上清。
  乾隆三十年(1765),管界寨巡检司正式改称上清镇巡检司。
  清代,贵溪县行政区划分为八乡六十七都,今龙虎山风景区地属仙源乡第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都;今龙虎山镇的豪岭村属余江县崇德乡第十二都。
  中华民国
  元年(1912)冬,宣布全国行政区省以下废府州、存道县。三年,贵溪县属豫章道。:十五年(1926)全国撤道,贵溪县直属江西省政府。
  10年(1921),龙虎山地区属贵溪县鹰潭区上清乡(今上清镇)、渐浦乡(今龙虎山镇)。
  20年(1931),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党政委员会指令江西40县实行保甲制,贵溪县始设区以下的保联、保、甲。龙虎山地区属三区(云台区)l保联(今上清镇)2保联(今龙虎山镇)。
  21年(1932),江西省划为13个行政区,贵溪县属第五行政专员公署(署治临川)。
  24年(1935),全省减为8个行政区,贵溪县改属第六行政区(署治上饶)。
  28年(1939),保联改为乡镇,龙虎山地区属三区所辖的上清镇、渐浦乡,一部属二区(鹰潭)的天禄乡。
  29年(1930)8月,贵溪县扩大行政会议决定,因上清镇街市不足6个保,改镇为乡。
  37年(1948),今龙虎山镇豪岭村属余江县洪湖乡六、七保。
  38年(1949)5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溪。
  同年5月7日,贵溪督察专员公署在鹰潭镇成立,贵溪县属之。
  同日,贵溪县人民政府成立,下设5个区,上清为其一。
  同年7月8日,贵溪专员公署撤销,贵溪县属上饶专员公署。
  同年9月,废除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6月,贵溪县设八区一镇(鹰潭),上清为第五区,今龙虎山景区分属上清区的上清、桂洲、城门、渐浦、龙虎、西源和月湖区的鱼塘、天禄等乡。豪岭村属余江县二区洪湖乡。
  1955年,改上清乡为镇。
  1956年,撤区并乡,原上清镇和桂洲、城门、渐浦乡合为上清乡,原西源、龙虎、鱼塘乡合为鱼塘乡。
  1957年,恢复区建制,上清乡、鱼塘乡属碧溪区。
  1958年10月,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化,贵溪全县成立12个公社(上清为其一)和3个镇(上清为其一)。豪岭为余江县马荃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1961年改属洪湖公社)。上清公社、上清镇及豪岭大队即今龙虎山景区地域。
  1960年调整社队规模,龙虎山景区分属上清垦殖场和鱼塘公社。
  1961年恢复区建制,上清设区工作指导委员会,为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派出机构,其辖区之一部上清垦殖场、鱼塘公社即龙虎山区。
  1964年贵溪县撤区,但保留上清区,直至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自行撤销。
  1968年“文革”中推行扩社并队,贵溪全县又合并为12个公社,鱼塘并人上清公社。
  1972年冬,再次调整社队规模,上清、鱼塘两公社又复分开。
  1983年7月,鹰潭升为省辖市,贵溪、余江为其属县。
  1984年5月,行政体制改革,撤销人民公社组织,行政区划恢复乡村制,上清公社改为上清镇,鱼塘公社改为鱼塘乡,国营上清林场定为乡级林场。8月7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贵溪县上清镇建制,管辖范围为原上清公社和上清林场区域。
  1984年6月17日,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鹰潭市龙虎山旅游开发公司(副县级)正式成立。
  1990年11月13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鱼塘乡改称龙虎山镇。至此,龙虎山区分属上清、龙虎山二镇。
  1993年5月,鹰潭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关于理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决定》,将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市旅游局合并成立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为正县级市直单位,并从贵溪县划出上清镇和龙虎山镇归其管辖,行使其区域党政领导和管理职能。
  1998年4月,鹰潭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更名为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
  1999年11月,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更名为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是地方行政、风景名胜管理和旅游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机构。
  20(10年4月,贵溪市上清林场划归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管辖,余江县洪湖乡豪岭村委会划人龙虎山镇。
  2004年底,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驻龙虎山镇北部206国道与龚(店)资(溪)公路相接处,下辖上清镇(驻上清)、龙虎山镇(驻张家)及上清林场。上清镇下辖l居委会、9村委会。龙虎山镇下辖l居委会、4村委会。上清林场下辖6个分场。

地质情况

  区域地质构造位置与断裂构造
  从江西省东北部的黑白或彩色卫星遥感图片上可以看到一条较宽的东西走向浅色影象构造,西起东乡、余江附近,向东经弋阳、上饶、伸人浙江省境内,这是一条在大地构造上称之为“中新生代信江断陷盆地”,龙虎山就位于信江断陷盆地的西南部。
  在漫长的地质演变历史过程中,上述断陷盆地是一个最年轻的区域构造单元,在其深层地壳中还隐伏着一条已经稳定的巨大的东西向深断裂带(萍乡广丰深断裂带),这条深断裂带处于北部扬子准地台(扬子板块)和南部华南加里东褶皱系(南华板块)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交界部位,上覆断陷盆地就是在这条古老的断裂带长期
  继承性活动,由最初的坳陷盆地发展到后来的断陷盆地,最后趋向稳定而形成的。
  南华板块的北部有一个二级大地构造单元“武夷隆起”,龙虎山地区就在武夷隆起的北部边缘。
  区内还有三条规模较大的深(大)断裂:
  德兴一东乡深断裂
  在该区北部外围锦江镇附近呈北东向通过。在6亿年前,在该断裂带上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对江西省东北部的成矿作用意义重大,新生代以来已趋稳定。
  鹰潭安远深断裂
  呈北北东向从金溪县进入龙虎山地区东侧,发生在2 85亿~5亿年问,中生代有活动,此后常有弱升降运动,新生代以来对本区地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促进龙虎山地区白垩系地层发育丹霞地貌。区内北北东方向的断裂早期以张性硅化碎裂为特征,晚期表现为片理化带,穿插于上白垩统和变质岩系中间,切割了河口组和塘边组地层。本深断裂带近代在南端安远、寻乌等地仍有微弱活动,表现为5级以下地震。
  永修一鹰潭大断裂
  呈北西向通过鹰潭市,约发生在2亿年前,中生代控制龙虎山地区火山岩分布及盆地局部边界,区内次级伴生断裂构造常组合成断层组,可切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断裂性质由压扭性向张扭性转化,在燕山期岩浆活动中对成矿作用有利。
  地层与岩浆岩
  地层该区出露地层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中、晚元古代的中、深变质岩系,二是早侏罗纪含炭质碎屑岩建造和晚侏罗纪的陆相火山岩,三是白垩纪的红色碎屑岩系。此外,沿河谷阶地及河湖平原有部分第四系沉积。

水文情况

  信江位于龙虎山北部外围,流经鹰潭市区,由东向西并在市区折向北西经余江、余干两县后流人鄱阳湖。信江平均坡降O 44‰,平均年径流量37 21亿立方米,水面宽250~600米,常年可通航15~30吨机帆船。:
  上清河(泸溪)龙虎山景区内的一条骨架水流,区内长约43公里,从南东至北西流贯全区,平均年流速O 29米,秒,流量2075立方米/秒,河水清澈无污染,是一条旅游观光水道。其下游在余江县境内称白塔河并流人信江;其上游源于资溪县高阜山,名泸溪。
  湖泊、水库
  景区北端有两个较大的水库型湖泊,洪湖水库和五湖水库,常统称洪五湖,库容量分别为1326万立方米和’2240万立方米,水面最大时分别可达4000亩和7(1(10亩。洪五湖除灌溉功 能外,还可养殖鱼类和供垂钓及水上游乐项目的开发。
  小型水库共有2l座,其中小(一)型3座,即龙虎山镇的桥头岭、源里和上清镇的历山水库刊、(二)型18座,其中属龙虎山镇的为峨眉峰、何家坝、杨井山、王岭、十分塘、里兴塘、何益寺、乌龟塘、东塘、马尾窝、洪桥、钟鼓岩、}L泗源13座,属上清镇的为小笠源、铜钱岭、清塘、饶冢、五四5厘。
  应天山东部(景区外)的彭湾乡白庙水库为中型水库,并有小型电站;
  瀑布、井泉、地下水
  景区南部,山高林密,使深山峡谷中常年都有许多瀑布飞泻而下,景区内一些景点上亦有一些小型瀑布、井泉,给景点增添了飞流直下、珠帘倒挂的大自然的情趣。
  应天山七级瀑布应天山重峦叠嶂,飞瀑流泉,七级瀑布是一个主要景观。
  天门山瀑布群首先是三叠姊妹瀑,每叠落差约4米,宽亦4米,分别为紫胭瀑、紫芸瀑、紫英瀑;往峡谷里去就见青云瀑,从高约30米处飞泻而下,冲人深潭,浪花四溅,轰鸣震耳,晴日可见美丽的彩虹;清云瀑顶端是浪荡矾,“清泉石上流”的一连串瀑布,宽约30米,长达201)多米,甚为壮观。
  圣井山瀑布高山瀑布跌水成井,一井在绝顶上,固人迹罕至而称“圣井”。
  依婆井圣井山阳源坑石涧泉水直冲而下,形成20余米高的瀑布,跌水成井,井有60余平方米,人称“依婆井”。
  玉龙泉“炼丹岩”上有“龙门洞”,顶峰有“玉龙井”,玉龙飞泉自悬崖之顶喷泄而下似水帘,帘后有一深洞称“水帘洞”,瀑布落人洞前一泓泉池,池水清澈,常年不竭,传说祖天师在此洗丹鼎而称“濯鼎池”。
  此外尚有云台山瀑布、峨眉峰瀑布、香炉峰瀑布、河豚堡瀑布等。
  龙虎山地下水资源丰富,尤其山区植被发育,基岩裂隙富水性好,地形切割较深,地下水循环条件好,地下水沿山坡运移不远便泻人溪涧、河谷。山区到河谷,地下水矿化度明显提高,呈中到偏弱酸性,软到微硬水,矿化度O 02一O 704克,升,总硬度0 22—10 84德国度,pH值5 2~7 8,且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极少悬浮物,水温常在17~20℃之间。

气候概述

  本区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 9℃)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四季划分大致以3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lO℃之间至5月下旬为春季,约67天;自5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之日至9月下旬为夏季,约122天;自9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22℃之日至11月下旬为秋季,约62天;自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10℃之日到第二年3月中下旬为冬季,约114天。四季起止日期及长短变化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本区南部山区与北部丘陵平原气温有一定差异,向南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春、夏两季始日相对推迟2~4天,秋、冬两季始日则提前2天,其中夏季天数减少6 4天,冬季天数增加4 2天,春季天数增加2 2天,秋季天数变化不大,所以夏季龙虎山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山区有特殊的小气候环境,海拔每升高l00米,气温下降0 5~0 6cc,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地方,夏季气候十分凉爽,空气清新,有天然氧吧的美名。降雨量也是山区略高于平原丘陵地区,年最高降雨量达2736 2毫米。

物候情况

  农作物候农事活动常有一些谚语,如“懵里懵懂,清明下种”、“(柳树)叶子包得米,谷种下得水(撒种)”、“七(月)菖、八(月)蒜、九(月)油(菜)、十(月)麦”、“谷雨前,好种棉”、“小暑小割,大暑大割”、“头伏油麻二伏粟”、“七月半,挖芋看”、“立秋栽禾,一亩收一萝;处暑栽禾,不够饲鸭嬷”、“蚕豆白露种,豌豆不出九”等等,南部山区气温偏低,农事季节也稍有推迟,一般约推迟8~lO天。

植物资源

  龙虎山风景区植物区系属中国东南部湿润森林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带,武夷山西麓常绿栲楠林松杉林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据统计,区域内植物达100科、250属、460种以上。
  森林类型主要有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其中: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300~800米处,上清、耳口、冷水等地为其集中连片的主要分布地,是多层次林带。上层以栲、栎、槠、柯及枫香、木荷等大乔木为主,中层以黄端木、杨桐、山苍子等亚乔木及部分大乔木伐蔸萌条为主,下层以莹任木、乌药、杜鹃、牛鼻栓、卫矛、乌饭等百余种小灌木居多。其中,还有大面积毛竹林,主要分布在耳口、冷水等地。在阔叶林带中,海拔愈高树种愈少。海拔700~800米处,只有壳斗科与木兰种中的少数树种,其中部分山区散生着小面积黄山松。海拔300-610米处,则有100多种科属.400多种类的阔叶树林。
  资源植物是指已被直接利用或可能被直接利用的野生植物,在龙虎山风景区,主要资源植物可分为14大类。用材植物分布广数量大的有毛竹、马尾松、大叶青刚苦槠、甜槠栲,细叶青刚、水青刚、丝栗栲、乌楣栲、大叶栲、樟树、白楠、木荷、杨桐等。:有些树种数量少,仅见于深山老林,然而甚为珍贵,如南方红豆杉等。杉木是最常见的优质用材树种,但野生杉已经少见,多为人工栽植。薪炭植物特别耐干旱,耐瘠薄,便刈割,萌蘖力强、生长快,易燃烧。已被广泛利用的主要是荒山上的木本植物,如杜鹃、乌饭、白檀、山檀、茅栗、千年矮等。在缺柴地区,各种蕨类、芒等草本植物也大量充作燃料。土生土长的马尾松是营造薪炭林的优良树种,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曾人工营造了数万亩马尾松林,这些人工林到80年代已全面长大成林,然而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灶具和燃料普遍改革,液化气和煤炭广泛进人家庭燃灶。所以群众说,如今矮山和近山林木长势好,成材快,主要是液化气和煤炭的功劳,许多矮山近山重现出攀登无路,人林困难景象。

动物资源

  龙虎山风景区受中亚热带暖湿气流影响,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区域内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优越,植被类型多样,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据调查统计有兽类40多种,占全省106种的40%左右。20世纪60年代以前,山区常有猛兽伤人害畜和毁坏庄稼,政府为保护山区人民财产安全,曾一度奖励捕杀野生动物,如每捕猎一只华南虎奖人民币30元等。同时还表彰打虎英雄、打野猪模范,宣传他们的“英勇”事迹,同时,山区农民多以猎兽卖皮为副业,致使兽类资源大幅度下降,如水獭减少了83 5%,灵猫下降了96 4%,华南虎已基本绝种。过去常见的黄鼬、麂豹猫、鼬獾、野兔如今也寥寥无几了。
  风景区鸟类资源有170余种,占全省鸟类420种的40%以上。
  风景区巳知爬行类动物,主要是蛇类,约占全省蛇类种类的五分之一。
  在两栖类中,大鲵(娃娃鱼)最为珍稀。另有有尾两栖类肥螈和蝾螈;无尾两栖类风景区盛产者,主要有青蛙、黑斑蛙、金钱蛙、沼蛙、泽蛙、岩蛙、雨蛙和虎纹蛙、刺胸蛙(石鸡)等。

道教文化

  从唐会昌至五代末,在龙虎山嗣教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代张谌,二十一代张秉一,二十二代张善,二十三代张季文。他们皆无重要事迹可述。此期所建宫观,即上述之真仙观、张天师庙,和另一座三清观。入宋以后,张陵后嗣渐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随之兴盛。在宋元时期成为与茅山、阁皂并立的三山符箓之一。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二十四代至三十五代,其名依次为张正随、张乾曜、张嗣宗、张象中、张敦复、张景端、张继先、张时修、张守真、张景渊、张庆仙、张可大。从二十四代张正随起,每代都曾被诏赴阙,赐“先生”号,表现了宋室对龙虎宗的重视和支持。其中三十代张继先和三十五代张可大尤得朝廷恩宠。张继先,字嘉闻,一字道正,号翛然子。徽宗崇宁三年(1104),“赴阙,召见,问曰:‘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所答十分乖巧。又问修丹之术,对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夫尧舜足矣!上悦。”⑦崇宁四年(1105)赐号虚靖先生。“十二月还山,凡父兄皆赐爵有差。四方从学者恒数千(《龙虎山志》作“十”——引者注)百人。”⑧与林灵素、王文卿同显于徽宗朝。喜属文作诗,善内丹术,“雅善书法,尝书《道德经》以进御 ,……书《茅山宣和御制化导碑》,时称其工”。⑨张可大,字子贤。端平(1234~1236)间累召赴阙。嘉熙三年(1239)“七月召见,赐号观妙先生,敕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AB据此记载,宋初鼎立的三山符箓,经过二百年之发展,龙虎宗竟跃居为三山符箓之首,表明其力量之壮大。
  两宋时期,龙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师外,又出现了大批有名道士。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七“人物”目列有宋道士二十六人,其中有王道坚者,贵溪人,上清宫道士,就学于张继先。政和(1111~1117)间赴召,“馆于太乙宫,徽宗问以轻举延年之术,对曰:‘清静无为,黄帝所以致治;多欲求仙,汉武所以罔功,修炼非天子事也。’授太素大夫,号凝妙感通法师。”AC又有留用光,字道辉,贵溪人,师蔡元久。通法术,据称多次祷雨有验,宋孝宗“授左右街都道录,太乙宫都监,号冲静先生。宁宗为出内帑钱帛修上清宫,新而广之,……嘉泰甲子(1204)得请还山,校定黄箓科仪。”AD今《道藏》第九册收有蒋叔舆编集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除部分为陆修静、张万福、杜光庭之遗作辑录外,大部皆题“留用光传授,蒋叔舆编集”,证明留用光是继杜光庭之后道教黄箓斋仪的重要整理、修订人之一。
  宋代龙虎山道教拥有大批宫观。一是旧有几座宫观得到扩建、赐额。主宫上清宫在唐会昌中名真仙观,宋祥符(1008~1016)间敕改上清观,经几次扩建,政和三年(1113)改名上清正一宫。后再经扩建,至南宋时规模已甚为可观。原张天师庙,宋崇宁(1102~1106)中改名演法观,咸淳(1265~1274)间重建,明嘉靖乙卯(1555)重修,改额正一观。南唐保大(943~957)中赐名的三清观,元至大(1308~1311)间升冲虚至道宫。二是新建了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撰两种《龙虎山志》的粗略统计,可确定为宋代新建的宫、观、庵、院,近二十所。计有:建于嘉祐(1056~1063)间的凝真观,崇宁(1102~1106)间的静应观、祈真观,大观(1107~1110)间的灵宝观,宣和(1119~1125)间的逍遥观,嘉定(1208~1224)间的金仙观,嘉熙(1237~1240)间的紫霄宫、真元宫、真应观,南宋宁宗朝(1195~1224)的归隐庵,AE咸淳(1265~1274)间的瑞庆观,北宋徽宗朝(1101~1125)的浑沦庵、靖通庵。AF另有建于宋,而不明具体创建年代之云锦观、仙隐观、归隐庵、蒙谷庵、天乐道院等,亦分别见于二种《龙虎山志》。
  元代是龙虎山道教的鼎盛时期。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其名依次为张宗演、张与棣、张与材、张嗣成、张嗣德、张正言。从张宗演起,代代被元室封为天师、真人,主领江南道教。至三十八代张与材时,更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位居诸符箓派之首。龙虎山因此也成为此后诸符箓派众山之首。
  此期龙虎山出现了大批著名道士。一是输送了一批道士至大都(燕京),由张留孙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龙虎宗支派——玄教,主领江南广大地区之道教事务,其主要骨干如张留孙、吴全节、夏文泳、陈日新、陈义高、薛玄曦等,不下数十百人,皆出身龙虎山。二是留居龙虎山者,亦不乏杰出之士。李宗老,达观院道士,吴全节之师,世祖至元(1264~1294)间授江东道教都提点,住持本山上清宫。吴元初,龙虎山高士,就学于道教学者雷思齐,所著诗文集为《元元赘稿》,虞集为之叙。略云:“元初服黄冠以自隐,无所营于时,故无所争于人,交游天下名士,诗文往来,皆一时之盛。其言温而肆,清而容,杂而不厌,几于道者之乎?”AG刘思敬,卢陵人,长游蜀中,从灵宝陈君受丹砂诀,遍历名山,年五十,始入龙虎山为道士,自号真空子。寻主郁和道院。炼铅汞为丹砂。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奉诏赴阙,并进六甲飞雄丹治世祖足疾。居八年,乞还山,结八卦庵于琵琶峰之右。AH金志扬,号野庵,人称金蓬头,永嘉人。游龙虎山,居先天观,复构蓬莱庵于圣井山,又命其徒李全正、赵真纯筑天瑞庵于峰顶。四方闻其道者,无远近,皆往礼叩问。AI张彦辅,龙虎山道士,精绘事,虞集曾为其所作《江南秋思图》赋诗,又为方方壶作《圣井山图》,危素为之作序。AJ元代龙虎山除对原有宫观多有修葺外,又新建有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修两本《龙虎山志》的不完全统计,共新建宫、观、庵、院达三十七所。计有:建于元世祖至元间的文惠观、乾元观、会真道院、望仙道院、紫霄道院、清溪道院,AK冲和观、慈寿观、八卦庵、止止庵、寄庵、太极庵、西华道院、东山道院、云山道院、云溪道院、瑶峰道院,LB建于元贞(1295~1296)间的龙泉观、通真道院,建于大德(1297~1307)间的崇文宫、元成宫,LC怡云道院,LD建于延祐三年(1316)的元禧观,建于至治(1321~1323)间的仁静观,建于泰定元(1324)的明成观,建于至正(1341~1368)间的繁禧观、蓬荜观。另有建于元,而不明具体创建年代之玉隆宫、元都观、神德观、明胜观、先天观、佑圣观、桃源观、招真观。LE还有仙源道院,元明善谓建于至元间,娄近垣谓建于大德间;紫云庵,元明善谓建于大德间,娄近垣谓建于至正间。
  明前中期,龙虎山道教续有发展。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四十二至四十九代,其名依次为张正常、张宇初、张宇清、张懋丞、张元吉、张玄庆、张彦頨、张永绪。最初,朝廷仍沿旧习封张正常为天师,不久,取消“天师”号,只称大真人。但其领导的正一派,仍为明室所承认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维持不坠。其中张宇初除熟谙家传符箓教法外,亦通内丹术,且较熟悉儒经子史,是张陵子孙中的佼佼者。有《岘泉集》二十卷行于世。此期有大批道士如吴葆和、林靖乐、傅同虚、曹大镛等不下二十人,先后被征召入京任道录司官职。原为龙虎山达观院道士的邵元节,在嘉靖中更受尊宠,位至三公。随其入京的邵启南、陈善道、王用佐、吴尚礼等,也得显位。此期住山道士中,亦有杰出者。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子,贵溪人。出家于混成道院,学仙于金蓬头。工诗文,善古隶章草,尤精于画,写山水,极潇洒。卢大雅,贵溪人,混成院道士。工诗为顾元等所称道。吴伯理,号巢云子,龙虎山道士。永乐(1403~1424)中任上清宫提点。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访张三丰,入蜀居鹤鸣山。博通经史,工诗文,精篆隶,亦能作枯木竹石。
  明前中期除对龙虎山原有某些宫观作过修缮外,新建者寥寥无几。计有:北真观、南极观。另有冲元观,或谓明洪武(1368~1398)初建,或谓元元贞间建。LG明中叶后,特别是清代,朝廷对张陵后嗣的待遇多加贬抑,以龙虎山为中心的正一道渐趋衰落。至1936年,其主宫上清宫之建筑已全被破坏,“只空余危楼一角”。张陵子孙世居之天师府,亦“经贵溪县政府利用,开办完全小学一所。天师亦不常驻此。”LH近十年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龙虎山得到认真贯彻落实。1990年,江西省政府出资百余万元,迁出占用天师府的中学,重修天师府。“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重又展现气势雄伟的建筑风貌,海内外道众参访者络绎不绝。

龙虎山地质公园

  江西龙虎山地质公园是我国已发现737处丹霞地貌中发育程度最好序列发育最完整的地区。公园丹霞地貌成因以构造侵蚀为主,并有水流冲刷侵蚀、崩塌残余、崩塌堆积、溶蚀风化崩塌等多种类型;形成了石寨、石墙、石梁、石崖、石柱、石峰、峰林、峰丛、单面山、猪背山、嶂谷(一线天)、天生桥、穿洞、扁平洞、岩槽、水蚀洞穴、竖壮洞穴、蜂窝状洞穴、崩塌洞穴、崩积岩块、石门、造型石、天然壁画等地貌形态类型23种之多。

悬棺之谜

  随着贵溪市西南的龙虎山202座悬棺群,抖落尘封千年的黄土,走入世人的视野,时与空变得茫然交离,宇与宙显得幽深玄迷。专家考证认为,龙虎山的崖墓悬棺群,距今有2600余年的历史,是古越人所葬。这些崖墓群镶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犹如陈列在巨大的历史长廊中的文化珍品。岩洞棋布,高低错落,不可胜数,遥望绝壁之上历经千年的淡黄色的棺木崖穴,令人心生谓叹。
  令人叹为观止是,这些悬崖绝壁高100多米,龙虎山崖墓下临深渊,地处绝壁,那么古越人是如何将重达千斤的棺木是用什么办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什么要把先人安放洞里?崖墓里葬的又是什么身份的人?古越人为何采用绝壁洞穴墓葬?重重悬疑背后,到底隐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千百年来,这些疑问一直都是千古世界之谜,龙虎山崖墓因此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由此产生了种种神话传说:有人说这洞里的东西,是神仙用金丝线吊上去的;也有的说这洞里装的是无字天书、金银财宝……绝壁崖墓悬疑千古,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种种传说似乎不能使人信服,一千多年前,就有人表示了心中的疑惑,宋理学家朱熹曾发出疑问:“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无独有偶,原中科院院长、现代考古学家郭沫若也发出了“船棺真个在,遗蜕见崖看”的感叹,表示无法用科学解释崖墓的遗憾。如今龙虎山悬棺的“千古之谜”,已令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为它皓首穷经,欲解其谜。
  鹰潭旅游部门悬赏50万元征求揭开悬棺之谜。

门票信息

  龙虎山景区门票(联票):225元/人(含:新游客服务中心地博馆、道博馆、象鼻山、无蚊村、正一观、水浒城、天师府、古镇、大上清宫、仙水岩、竹筏漂流);

景点简介

  天师府,全称“清嗣汉天师府”,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恢宏,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会部雕花镂刻,朱红细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气。被历史上许多皇帝赐号“宰相家”、“大 真人府”,历来被尊为道教祖庭。“百神受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简称上清宫。

龙虎山新游线

  龙虎山陆路游新游览线路。这是一条新旅游线路,可以欣赏到世界自然遗产龙虎山的丹霞地貌奇观,体验龙虎山的人文内涵。这一条线路从游客中心,直到九曲洲码头,总长十公里。沿途都有停靠站,大家可以下车进入景点,游览结束后再坐车,直到行程终点。这条线路共有八大景区,它们是:排衙迎宾、象鼻齐云、古越风情、无蚊古村、别有洞天、龙虎客栈、正一神观、九曲瑶池。

龙虎山游客中心

  龙虎山游客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好的游客中心。它拥有完善的功能区,如咨询与票务服务区、导游讲解服务区、物品寄存及投诉受理区,以及大型会议、休闲茶座、网络、 邮政、医疗服务等一整套服务系统。此外,龙虎山游客中心还采用了诸多高科技元素用于展示自然遗产及道教文化,高科技的运用使得游客们在新奇的体验过程中,充分了解世界地质公园龙虎山亿万年的地质演变过程、轻松感受龙虎山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愉悦享受龙虎山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游客中心作为新游线的起点,不但是面向游客的服务窗口,也是龙虎山地质地貌的展示中心及道教文化的宣传中心。
  新鲜看点一:雾幕电影
  雾幕投影技术利用雾气和空气来模拟投影屏幕,从而实现犹如真实幻境般的影像感觉,使人容易忽略视幕的存在,图像如横空出世展示在游客面前。龙虎山游客中心的遗产展示中 心采用了此项技术来展示龙虎山地质演变过程,其逼真影象给人的感受如同人行画中,画在人中,如仙境如瑶池。
  新鲜看点二:4D影院
  龙虎山游客中心的4D影院,是全新的、真正的高科技产品,堪称全国最好的4D影院之一。影院引入震动、吹风、喷雾、飘雪等特技,观众在观看4D影片时能够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全方位感受,体验身临其境、如梦如幻的感受
  新鲜看点三:幻影成像
  龙虎山游客中心道教展览馆采用幻影成像系统讲述“张天师与镇妖井”等道教典故,绘声绘色、直观而逼真,恍如当年的故事就在你眼前展开,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新鲜看点四:虚拟幻书
  在遗产展示中心和道教展览馆,分别配置了一部“虚拟幻书”,优美的图片和文字都是利用光束投影形成的。游客们只要在上面伸手一挥,系统即实现自动翻页,宛如现实中翻书一样,于是,龙虎山的优美风景和厚重历史文化就在游客们的快乐体验中一一展现出来了。
  诸如此类的还有模拟火山喷发场景、时空隧道等。此外,龙虎山遗产展示中心还拥有一个全省景区中最大的地形沙盘,通过它可一览整个龙虎山的全貌。这些高科技、高规格的设施配置,让龙虎山的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展示和宣传,同时也使得它们得到更好的管理和保护。
  1、凭新游线票据(景区门票+观光车票)或立体电影票可免费参观“中国道教博览馆”、“地质博物馆”
  2、4D立体电影门票:25元/人 3、“中国道教博览馆”、“地质博物馆”门票共20元/人
  坐小火车、游新游线
  观光小火车成为新游线的亮点,龙虎山新游线乘坐循环小火车观赏新游线,体验不一样的休闲与轻松。

申遗进展

  2008年7月30日至8月1日,以国际地质学权威——沃夫冈·伊德为首的4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来到鹰潭龙虎山,对景区的申遗工作进行实地考察。据悉,龙虎山和龟峰此次是以组合的方式同其他各省的名山捆绑在一起组成“中国丹霞”申报单元一起申报自然遗产的,龙虎山参与的“中国丹霞”申遗已经排定了日程表,申遗总文本将于明年初正式提交给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快有望在2010年纳入世界遗产名录。
  考察期间,国际专家组先后来到龙虎山的仙水岩、仙人城、象鼻山等主要景点,考察了这里的地质地貌和生物多样性情况,研究其中蕴含的科学价值。考察结束后,专家组认为,龙虎山和龟峰景区的自然文化结合得非常好,是中国中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同时景区旅游设施完备,当地居民和景区的旅游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因此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丹霞”联合申遗的领头羊。同时,专家组还建议,应加强对景区自然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尽快对影响景观的建筑物进行搬迁和改造。
  “中国丹霞”联合申遗工作于去年正式启动,并确定了江西省龙虎山、龟峰和广东丹霞山、湖南莨山等9大丹霞地貌景区成为第一批申遗预选地。
  “中国丹霞”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丹霞”项目是中国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贵州赤水等6个丹霞地貌风景区“捆绑”申报自然遗产,包含的6个申报点分别是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
  北京时间8月2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丹霞”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丹霞”项目包含了由江西龙虎山为代表的六大景区。


本内容来源于:http://www.yt99.com/info-id-47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信息由网友发布于鹰潭久久信息网( www.yt99.com ),请牢记我们的网址:YT99.COM
鹰潭房产网 鹰潭人才网 鹰潭商家 鹰潭交友 鹰潭信息千人交流QQ群:1195491(可容纳2000人)
信息图片
信息评论